Vison's Blog
所有文章
文章总览
编辑器
Publications
About Me
Search
目录
#toc-container
下载Markdown文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二课
2021年03月02日 15时27分
标签:
毛中特
## 绪论 ### 成绩评定 - 课堂理论教学(百分制记分) - 机考成绩40 - 课堂表现20 - 出勤 - 听课情况 - 平时作业20,至少4次 - 随堂考试20,2次 - 实践教学(等级制记分) - 2000字调查报告 - shi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 - 围绕实践主题谈谈认识和感受、分析问题、阐释观点 - 得出基本结论 ### 课程学习价值的具体表现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指南针”“显微镜“”望远镜“ - 指南针:指引方向,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做到不迷不乱 - 显微镜:见微知著,使我们在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面前做到未雨绸缪 - 望远镜:高瞻远瞩,使我们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 增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需要 - 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价值认同 -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是当代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 -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人是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 在考研和公务员考试中,本课程都具有重要地位 ### 课程学习需要掌握的四大基础性问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起点、早期探索过程及必要性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过程 -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 - 还存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思想萌芽和探索实践 - 李大钊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曾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 - 党处在幼年时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不甚了解,再加上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和“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 遵义会议 - 逐渐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 抗日战争初期,又排除了党中的右倾错误 - 毛泽东首次在党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 - 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 - 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理论阐述 - 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 毛泽东思想是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 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联系和区别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 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 - 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 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区别与联系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其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的具体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其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时结晶和升华,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总脉络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 第一次飞跃 - 毛泽东思想 - 第二次飞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科学发展观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017年党章修正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2018年宪法修正案又把它们共同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们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他们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战争与革命称为时代的主题,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要走俄国人道路 - 旧中国的外忧内患,中国革命所面临复杂的国际局势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 -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不断结合核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提高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教条主义错误的主要表现 - 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 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 萌芽:中共创建时期和大革命时期(1921-1927) -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初步提出 - 内容:比较准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清了敌友 - 形成:土地革命前、中期(1927-1935) - 标志: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 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战时期(1935—1945) - 原因 - 遵义会议 - 大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 - 抗战 - 延安整风运动 - 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改变 - 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 - 发展: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获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946-1949)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
新增评论
评论
邮箱
邮箱仅作验证使用
图形验证码
邮箱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
暂无评论